馬勇,男,1956年1月生于安徽濉溪縣。1973年入伍當兵,1977年至淮北煤礦當掘進工,1978年考入淮北煤炭技術學校,1979年考入安徽大學歷史系,1983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
安家瑤,考古系博士生導師。1947年8月20日生于北京,原籍山東煙臺。1982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碩士學位。
董志凱,祖籍天津,生于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經濟史學會名譽會長。長期主持多項國家重點項目研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常務副主編,國家、院重點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一、二卷主編等,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級優秀成果獎。專著有:《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躋身國際市場的艱辛起步》、《1949 -1952年中國經濟分析》、《新中國工業的奠基石-156項建設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 -1952)》、《中國的土地改革》、《奠基一~新中國經濟五十年》、《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新中國工業經濟史(1958-1965)》、《共和國經濟風云回眸》等。論文有:《從“機船礦路”到“瓶頸產業”——中國百年投資結構之聯想》、《市場經濟發展與價值觀念變化》、《陳云與新中國的工業化》、《黨的農村土地政策的變遷及啟示》 、《從住宅問題看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特點及其歷史變化》、《論20世紀后半葉中國大陸的城市化建設》、<論“一五”工業建設中的市場作用》、《新中國首都規劃的初創和啟示》 、 《從建設工業城市到提高城市競爭力——新中國城市建設方針的演變》 、《從20世紀后半葉東北基建投資的若干特征看老工業基地振興》、《從工資制度變遷看調整分配制度》、《新中國50年所有制結構的變遷》、《市場經濟發展與市場中介組織成長》、<從歷史經驗看西部開發》、《我國計劃經濟時期計劃管理的若干問題》、《我國中長期規劃指導思想的演變及啟示》、《投資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變遷》、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投資的歷史變遷(1950-2006)》、《轉型之路(1992-2002)》、《中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離不開資本運作》等。 參與組織和撰寫《中國村莊經濟——無錫、保定22村調查報告(1987-1998)》、《無錫、保定農村調查統計分析》等重大調研課題。
崔唯航:哲學系碩士生導師。1974年5月出生于山東省菏澤市。200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F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主要從事唯物史觀研究。主要著作:《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存在論闡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主要學術論文:《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漢語:旨趣與路徑》(載《山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勞動形而上學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勞動問題為軸心的科耶夫與馬克思的比較性研究》(載《現代哲學》2012年第2期),《重思“顛倒”之謎——從馬克思對黑格爾的“顛倒”問題看辯證法本質》(載《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馬克思生活觀的三重意蘊》(載《哲學研究》2007年第4期)。承擔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的存在論基礎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40批一等資助項目,2006—2008),主持完成 “勞動與欲望的歷史辯證法批判——一項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研究項目),“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存在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重點項目,2004—2006)
鮑江,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1968年出生于云南省麗江市。2003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兼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影視人類學委員會委員。社會人類學專業,影視人類學研究方向。主要著作有《媧皇宮志:探索一種人類學寫文化體裁》(著作與影片,2013年)、《象征的來歷:葉青村納西族東巴教儀式研究》(著作,2008年)、《大家庭與小家庭》(影片,2008年)、《Dongba He》(影片,2000年)等。作為中方首席研究員主持中國與歐盟合作Co-reach課題“文化遺產在中國:變化的路徑,變化的任務”(2009至2011年),主持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第十七屆世界大會影展中國單元“相處之道”(2013年)。
張平,1964年7月1日生于北京,祖籍:廣東梅縣(客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博士學位。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經濟增長和家庭行為主要發表的代表作品:《開放下的經濟增長與政策選擇》,執筆人之一,《經濟研究》2004年,4期,《“外部沖擊”下的經濟增長和宏觀政策選擇》,《經濟學動態》2005年,5期?!对谠鲩L的迷霧中抉擇:行難知亦難》,《經濟研究》2006年,2期?!陡芍袑W、低成本競爭和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06年,4期,;(張平、劉霞輝)《大國效應和自主宏觀政策選擇》,《經濟學動態》,2006年10期。;《經濟增長前沿》,2008年,主筆,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可持續經濟增長機制:證據、理論和政策》,第一執筆人,《經濟研究》,2008年10期《“倒逼機制”、增長波動和政策選擇》,《經濟學動態》,2008年12期;《中國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革》,現代經濟學探索,2008年《經濟危機與技術進步》(張平,王宏淼)《中國經貿導刊》2009年9期;《中國經濟增長與后危機時代的均衡調整》,張平、戴磊《現代經濟探索》,2011年1期,《續地效率改進引導轉型升級——對發達地區經濟減速的分析與政策取向》,《廣東商學院院報》,2012年5期,新華文摘轉載?!丁敖Y構性”減速下的中國宏觀政策和制度機制選擇》,《經濟學動態》2012年10期;獲獎情況:合作三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增長與分享----居民收入分配理論和實證》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獲得2006年第六屆中國社科院專著二等獎等多項獎項?!陡芍袑W、低成本競爭機制和增長路徑轉變》(合著)獲2010年第七屆中國社科院論文三等獎。2009年入選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候選人。2011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表彰為發展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突出貢獻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政府特殊津貼第2010-293-001號)。